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里,足球场上人形机器人正上演精彩好戏。它们传球、抢断、射门,动作麻利得像模像样。偶尔摔个跟头,立马爬起来继续踢,观众席上掌声不断。这热闹场面,活脱脱就是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缩影,机器人技术和人类热情撞了个满怀!
足球场上,机器人踢得有板有眼。3对3比赛里,它们跑位、传球,配合得像那么回事。清华大学朱峰老师说,机器人现在可结实了,摔倒后几秒钟就能自己爬起来。这可不是小事!要知道,机器人摔一跤,关节电机得快速转动,控制系统还得立刻算出怎么起身。能做到这点,说明技术进步不小。
技术咋进步的?全靠比赛逼出来的!今年4月,北京亦庄办了人形机器人马拉松,那时候机器人跑几步就摔,半程都完不成。可到了8月的运动会,机器人跑100米半决赛,宇树公司的选手居然跑出20秒94的好成绩!组委会的赵东伟直呼没想到:“我们原以为能跑进30秒就不错了,谁知道差点破20秒!”这速度,简直让人刮目相看。
赛场上的机器人可不只会跑。5对5足球赛里,它们分工明确,有的守门,有的进攻,活像一支小团队。不过,问题也不少。比如跑着跑着就偏离路线,或者地面有点不平就摔倒。更搞笑的是,有时候队友摔了,旁边的机器人愣是没看见,直接撞上去,搞出一堆“叠罗汉”。观众看着乐,技术人员却直摇头:这暴露了不少问题。
问题出在哪儿?朱峰总结了三点:机械、控制、智能。首先,机器人的关节靠电机驱动,不像人靠肌肉骨头那么灵活,稍微遇到点坑洼就容易摔。其次,控制系统得算得又快又准,不然机器人反应不过来。最后,智能感知也有短板。机器人分不清队友是站着还是躺着,撞上去就不奇怪了。这些难题,想解决可没那么简单。
环境也是个大麻烦。赵东伟说,比赛选在“冰丝带”而不是鸟巢,就是因为机器人太“娇气”。光线强点、湿度高点,机器人都可能“罢工”。甚至下雨还可能让电子零件短路。为了比赛,场馆得把冰面化掉,铺上专用地面。这说明啥?现在的机器人离走进户外、融入生活还有好长的路要走。
不过,比赛不只是秀技术,也是拉近人和机器人的距离。100米半决赛里,有个机器人跑得慢,别人都到终点,它还在半道上晃悠。可旁边的小朋友一直在喊“加油”,那场面别提多暖心了!赵东伟说,这种包容就是机器人成长的动力。比赛不光是比技术,也是让大家对机器人多点理解和支持。
技术突破快,离不开“以赛促研”的模式。比赛就像个大考场,逼着团队把技术往好里整。比如,宇树机器人在4个月里从跑不动到跑进20秒,这背后是无数次调试和改进。朱峰说,比赛让技术进步看得见,也让产业更有活力。未来,这样的比赛还能培养更多人才,冒出更多牛公司。
机器人现在还不够“全能”。朱峰直言,机器人多是“专项选手”,只会干一件事。以后得让它们更“聪明”,能干多种活儿。比如,既能踢球又能跑步,还能处理复杂任务。这目标听起来远,但每一步突破都在让它更近。
比赛里还有个场景赛,机器人得完成药品分拣的任务。这活儿看着简单,其实考验精准度和智能。机器人得认清药品、抓取、分类,稍有差错就不行。这不就是未来生活的缩影吗?机器人帮人干活,省时省力,大家日子过得更舒坦。
人形机器人要走进生活,还得迈过不少坎。技术得更扎实,适应能力得更强,智能也得再升级。不过,看到赛场上那些灵活的身影,你就知道,这一天不会太远。比赛让技术更牛,也让大家对未来多了一份期待。机器人和人一起生活,帮着干活、解决问题,这样的日子,想想就挺带劲!
Copyright 2024 6686体育 - 全球领先的在线体育投注与真人娱乐平台 All Rights by 6686